今日竹山網消息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,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,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,抓創新就是抓發展,謀創新就是謀未來??萍际菄?,國家賴之以強,企業賴之以贏,人民生活賴之以好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科技創新置于國家發展的核心位置,明確提出要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,推動科技自立自強。
科技是縣域發展的“硬核” 支撐,創新是鄉村振興的“關鍵變量”。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語境下,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的“節點”,其科創能力直接決定著產業升級的“高度” 與鄉村振興的“深度”。湖北竹山,因堵河橫貫全域而孕育獨特資源稟賦,也因傳統產業轉型迫切性而面臨“創新爬坡” 挑戰。“堵河實驗室” 的誕生,正是竹山縣以科創破解發展瓶頸的生動實踐,它扎根堵河流域的資源本底,打破縣域創新“小、散、弱” 的固有困局,構建起“扎根地方、服務地方、生長于地方” 的科創生態體系,為縣域科技創新提供了可復制的“竹山樣本”。
一、實驗室定位:縣域科創的“竹山坐標”
“堵河實驗室”本質是通過“小切口”推動“大變革”,為縣域科技創新提供可操作的路徑范式。竹山縣立足“堵河流域生態屏障”“秦巴山區特色產業基地” 的區位特征,以“解決實際問題、激活本地資源、推動產業升級” 為核心定位,打造“堵河實驗室” 這一綜合性科創平臺。實驗室緊扣竹山產業痛點與資源優勢,下設7 個研究中心,形成“一核多元” 的科創布局,讓科研精準對接縣域發展需求。
(一)金屬材料研究中心:衛浴產業從“制造” 向“智造”引擎。依托全國節水標準化技術委員會(水效分委會)、湖北汽車工業學院、武漢工程大學,聚焦衛浴產業集群高端化、綠色化、智能化轉型。將表面技術、材料科學與現有工藝深度融合,開發高強度衛浴金屬材料,攻克擠壓成型、智能拋光、電鍍替代等關鍵技術,配備自動化生產線、3D 打印設備等“利器”,推動傳統水暖五金從“制造” 向“智造” 跨越。
(二)功能性粉體材料研究中心:從“跟跑” 到“領跑” 的技術突圍。以秦巴鋇鹽公司為主體,聯合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,圍繞功能性粉體材料表面改性、鋰電池隔膜用硫酸鋇材料、副產硫化鈉制備高純白色納米硫化鋅、副產硫化鈉提純制備醫藥中間體原料、鉛酸蓄電池陰極膨脹劑專用硫酸鋇、高端汽車剎車片專用硫酸鋇以及莎哈利本Micro,堺化學B—35 替代產品領域開展基礎科學研究,在粉體材料領域實現“彎道超車”。攻克“副產硫化鈉制備顏料級硫化鋅” 技術,打破德國企業全球壟斷,填補國內空白;創新“低品位重晶石高效利用技術”,讓“沉睡資源” 變成“經濟活水”。
(三)低空技術研究中心:低空經濟的“全鏈” 布局。搶抓低空經濟風口,構建“研發、制造、運營、服務” 全產業鏈。建成鄂西北低空飛行器試驗基地、科普基地,落地西北無人機檢測認證試驗區等14 個平臺,吸引18 家企業簽約合作,涵蓋航校培訓、無人機物流、航空研學等多元業態,讓竹山成為秦巴山區低空經濟“新地標”。
(四)新型電池材料研究中心:綠色循環的“電池密碼” 。聯合湖北汽車工業學院與本地新能源企業,聚焦鋰離子、鈉離子電池材料及廢舊電池回收技術,構建“材料、電池、應用、回收” 閉環模式。宇鏘新材料公司通過智能化改造,生產效率提升50% 以上,產品打入雄韜股份、贛鋒鋰電等知名企業供應鏈,讓“綠色制造” 成為竹山新能源產業的新“標簽”。
(五)食用菌技術研究中心:菌菇里的“產業密碼” 。由綠谷食用菌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等院所組建,深耕“菌種培育、技術改良、深加工” 鏈條。與省農科院合作開發“菌菇醬類新產品”,帶動全縣食用菌產業鏈產值增長40%;建成省級鄉村振興科創示范基地,讓“小菌菇” 成為“大產業”,使“小菌菇”釋放出更大“蘑”力。
(六)綠松石產業技術研究中心:奇石里的“科技文章” 。依托中國地質大學(武漢)技術力量,破解綠松石“開采難、利用低、標準缺” 難題。從成礦機理研究到選礦工藝優化,再到檢驗檢測,從等級標準制定到文化價值挖掘,推動綠松石產業從“粗放開采” 向“科技賦能” 轉型,讓“竹山綠松石” 成為兼具文化與科技附加值的靚麗“新名片”。
(七)富硒茶研究中心:一片葉子的“硒望之路” 。聯合中國農科院茶業研究所等院校,解碼竹山富硒茶的“健康基因”。檢測顯示綠茶硒含量達297.77µg/100g,超國家富硒標準3 倍以上。聯合華中農業大學開發醋茶淡飯、茶啤等延伸產品,“十星紅•醋茶淡飯”紅茶醋飲料應運而生,產品引爆十堰市場,更風行襄陽、珠海、溫州等十余座城市。聯合湖北工業大學及臺灣高雄大學的科研團隊開展深度合作,開發的茶皂素洗手液、茶葉纖維襪子等深加工創新產品也已進入試生產階段。讓竹山“硒茶” 成為生態經濟的“金鑰匙”。
二、實踐路徑:縣域科創生態的“構建密碼”
(一)微創新“破題”:讓科研扎根產業土壤??h域產業以中小微企業為主,技術需求呈現“碎片化、實用性強” 特征,實驗室推出“技術診療” 服務,專家團隊深入田間地頭、生產車間。如,我縣與華中農業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,圍繞鄖巴黃牛品種改良,提純扶壯,繁育保種,聯合開展“鄖巴黃?;驑擞?rdquo;研究,真正讓科研成果從“實驗室” 直抵“養殖場”。
(二)人才池“造血”:破解“引不進、留不住” 困局。創新“雙棲人才” 模式:“外引” 高校專家擔任“技術導師”,通過定期駐點、遠程指導解決短期難題;“內培” 本地“產業骨干”,通過“項目實戰+ 理論培訓” 打造“土專家”。金屬材料研究中心僅通過與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合作,就柔性引進30 余名專家,同時培育出20 余名本地技術骨干,讓人才“活水” 持續滋養科技創新生態。
(三)政策鏈“護航”:打通成果轉化“最后一公里” 。以實驗室為支點,出臺“科創十條” 政策包:設立成果轉化專項資金,對孵化項目給予落地補貼;搭建“線上+ 線下” 展示平臺,幫助企業對接上下游資源;將實驗室成果納入政府采購優先目錄。政策與科研“同頻共振”,讓“紙上成果” 快速變成“車間產品”。
三、建設成效:從“量的沉淀” 到“質的蝶變”
(一)產業升級:從“跟跑” 到“領跑” 的跨越。衛浴產業通過智能技術改造,實現用水精準控制、能耗降低40%;粉體材料產業打破國際壟斷,成為全球前三供應商;富硒茶、食用菌等特色產業通過深加工,附加值提升3-5 倍。2024 年,實驗室及7 個分中心推動竹山新增國家級科技小院1家、院士專家工作站3家、省級制造業中試基地2家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8家、市級重點實驗室1家、市級企校聯合創新中心2家、市級衛浴產業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,傳統產業加速向“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” 轉型。
(二)標準話語權:從“參與者” 到“制定者” 的躍升。金屬材料研究中心牽頭制定《衛浴五金產品送檢工作指南》地方標準,《淋浴用花灑噴頭》和《水嘴流量調節器》兩項團體標準,建成省級衛浴五金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,檢測范圍涵蓋17類產品211項參數,檢測參數覆蓋率達91.82%。綠松石、富硒茶產業也同步建立分級標準,讓“竹山標準” 成為行業標桿。
(三)創新效能:知識產權與人才隊伍“雙豐收” 。2024 年,實驗室及分中心獲58 項自主知識產權,其中發明專利10 項;通過“外引內培”,累計培育本地科研人才120 余人,柔性引進高校專家80 余人,縣域科創“軟實力” 顯著增強。
(四)經濟社會效益:“科創紅利” 惠及城鄉。功能性粉體材料技術年增利潤2000 萬元,食用菌產業鏈帶動千余農戶增收;綠色制造技術減少重金屬排放,實現“生態效益+ 經濟效益” 雙贏。2024 年,實驗室相關產業帶動全縣GDP 增速提升1.2個百分點,讓科創成為城鄉共富的“助推器”。
四、經驗啟示:縣域科創的“竹山邏輯”
(一)協同創新:政產學研“攥指成拳” 。堅持“向院士借力、向高校借智、向平臺借能”,探索構建“企業出題、政府選題、院校接題、專家解題”的政產學研聯合創新路徑,這種模式讓政策資源、市場需求、科研力量形成合力。如功能性粉體材料研究中心,正是政府牽線、企業出資、中科院攻關的成果,印證了“協同” 是縣域科創的“核心動能”。
(二)需求導向:讓科研“靶向” 產業痛點。不追“高大上”,只解“真問題”。實驗室始終聚焦竹山產業短板:衛浴產業的智能制造問題、綠松石資源高效利用難題、富硒茶的高附加值瓶頸…… 這種“從實踐中來,到實踐中去” 的導向,讓科研成果“接地氣、能落地”。
(三)平臺支撐:讓創新要素“聚沙成塔” 。7 個研究中心既是科研平臺,也是資源樞紐,集聚設備、人才、資金等要素,促進“創新鏈、產業鏈、人才鏈、資金鏈” 深度融合。如低空技術研究中心,通過14 個機構平臺的聯動,讓竹山從“低空經濟旁觀者” 變成“參與者”。
(四)持續投入:政策與資金“雙輪驅動” 。“科創十條”“揭榜掛帥”“政府采購優先” “財政金融協同服務科技創新”等政策,為實驗室發展注入“強心劑”。政府年均投入超5000萬元支持科研,形成“投入、產出、再投入” 的良性循環。
五、未來展望:打造縣域科創“標桿品牌”
(一)拓展“朋友圈”:讓創新資源“聚” 起來。深化與國內外高校、科研機構合作,拓展在新能源、數字經濟、AI賦能等領域的布局,吸引更多高端人才、先進技術落地竹山。
(二)攻堅“卡脖子”:讓核心技術“強” 起來。聚焦功能粉體材料、金屬材料、新型電池、農產品深加工等領域的關鍵技術,加大研發投入,力爭三年內再突破5-8 項關鍵核心技術,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。
(三)建強“人才庫”:讓科創隊伍“壯” 起來。優化“雙棲人才” 政策,建立高校實習實訓基地、人才培養基金,力爭五年內培育本地高級科研人才50 名以上,打造“留得住、用得上” 的人才梯隊。
(四)擦亮“金名片”:讓竹山科創“響” 起來。參與全國縣域科創交流,推廣“堵河實驗室” 經驗,力爭2026年堵河實驗室功能性粉體材料研究中心建成省級實驗室,“十五五”期間建成國家級縣域科創示范平臺,讓“竹山科創” 成為全國縣域標桿。
從堵河畔的“小實驗室” 到輻射全域的“科創生態圈”,“堵河實驗室” 的探索證明:縣域科技創新,不必貪大求全,但需精準發力;不必仰望星空,但要扎根土壤。未來,竹山將繼續以實驗室為支點,讓科創之花綻放在堵河兩岸,結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豐碩果實。(竹山縣科學技術和經濟信息化局 王彩穩)
相關新聞
今日竹山便民服務
今日竹山云超市
一周熱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