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官渡鎮中場村六組的曹家灣,64歲的張光海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。這位皮膚黝黑、雙手布滿老繭的莊稼漢,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,在產業致富、鄰里和睦、為民服務的答卷上,寫下了屬于自己的“十星”篇章。
產業帶頭人:從“幾畝地”到“三十畝地”的致富路
2002年中場村發展煙葉產業時,張光海便成了最早“吃螃蟹”的人。從最初幾畝地的“小打小鬧”,到如今30余畝的種植大戶;從全手工耕作的汗流浹背,到半機械化操作的科學高效,他始終親力親為,把土地當成“聚寶盆”。“自己富了不算富,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。”這是張光海常掛在嘴邊的話。他不僅自己鉆研煙葉種植技術,還主動吸納周邊村民就近務工,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。2016年,靠著這股子勤勞勁兒,他拆除舊房,建起全村為數不多的二層小樓——這不是炫富,而是用雙手打拼出的“致富勛章”。
活水守護者:二十公里管道上的“老黃牛”
曹家灣歷來缺水,2013年政府資助引進鄰村水源,鋪設20余公里管道破解了“喝水難”??晒芫W長、水源不穩、維修困難,成了新問題。這時,張光海主動請纓:“我來管!”從此,無論是寒冬臘月的刺骨寒風,還是盛夏正午的烈日灼灼,只要水管出問題,總能看到他背著工具、深一腳淺一腳排查的身影。管道凍裂了,他跪在泥水里搶修;水源不足了,他跑遍山頭找新的補水點。有人勸他:“一把年紀了,圖啥?”他總是笑答:“大家能喝上放心水,比啥都強。”2025年5月,村委會決定為每戶安裝水表,既提高飲水質量,又培養節水習慣,卻遭到部分村民抵觸。張光海挨家挨戶串門,用“水窖溢水”的愿景化解疑慮,用“按需收費”的道理打消顧慮。最終,水表順利安裝,村民蘇金山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:“多虧光海老哥,現在再不用愁白天干活累,晚上沒水洗澡了!”
鄉鄰貼心人:矛盾調解室里的“和事佬”
在曹家灣,張光海的家就像個“微型調解室”。幾十年來,他從沒和鄰里紅過臉,誰家有糾紛,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他評理。他不偏袒、不急躁,總能用樸實的道理解開大家的心結。“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街坊,有啥過不去的坎?”他常把這話掛在嘴邊。在他的調和下,宅基地糾紛的兩家人握手言和,因農活起爭執的鄉親重歸于好。村民們說:“有光海在,咱們村就像一家人,暖心!”
年過六旬的張光海,沒有停下忙碌的腳步。他用莊稼漢的實在,在產業田里種出希望;用守護者的擔當,讓清泉流進百姓心田;用調解者的智慧,讓鄰里情暖如春風。在中場村的土地上,這位“十星好人”正用余熱續寫著為民服務的動人篇章。(王小涵 鄭章琴)

相關新聞
今日竹山便民服務
今日竹山云超市
一周熱門